close

以美學觀點初探文藝復興建築-以聖彼得教堂為例

 

一、緒論

西方美學來自於形式美,從希臘到維處維斯的建築十書以降,簡單、實用、美觀的形而下美學,環繞到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美學探討大部分為感官美學 (楊裕富,建築與室內設計資源:設計美學基礎)

希臘乃至於文藝復興時期已有初步的美學雛形,例如:希臘重視比例、簡單、對稱等等,並重視視覺修正,乃至於文藝復興使得幾何、比例、韻律因數學的嚴謹;客觀性的美學一直被奉為圭臬,而文藝復興時期正式把其推向高峰。

在建築藝術上,文藝復興運動改變了中世紀教堂一統天下的狀況,出現了市政廳及廣場等眾多世俗建築類型,但由於信仰力量的巨大,教皇對古典藝術的興趣,教堂仍然在建築裡嶄露頭角,並且成為文藝復興雕塑、繪畫、等藝術的主要表現場所。所以說,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建築,是造型藝術的精華。藉由文藝復興教堂建築的代表作-聖彼得教堂為研究對象初探美學思維。

 

二、文獻回顧

2-1 美學三向度的指涉

美學分析三向度乃指美學的本質向度,美學的形式和美學的意涵向度。我們以西洋美學及藝術發展來觀看時,美學的本質向度在「西洋哲學」裡有比較充分,美學的形式向度則在「西洋建築學」裡有比較充分的探討,而美學的意涵向度則是在「西洋宗教學」以及晚近「西洋藝術學」裡有比較充分的探討(楊裕富,2006)

 

 

image009.jpg    

 

 

 

 1哲學三向度的概念與指涉關係(引自楊裕富,2006)

 

 

 

 
 

image010.jpg

 

 


2美學三向度的概念與指涉關係(引自楊裕富,2006)

 

1美學的操作項目

 

作業順序

順序一

順序二

順序三

美學向度

設計作品的本質

設計作品的意涵

設計作品的形式

思索項目

n   主題

n   設計案的命名

n   設計案中美學層次與其他層次如:使用、構造、集體記憶間的權衡。

n   主題展開形成意涵

n   依主題形成子題、情節或情境或故事。

n   子題、意涵間關係的協調。

n   造形展開形成設計

n   造形依主題或意涵而逐漸決定並加以修飾

 

2-2文藝復興的脈絡

image003.jpg 

3達文西的維楚維斯人,人體得到的模矩與比例(節錄自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義大利人終究無法安於哥德樣式,對於光榮的古羅馬時代一直有追懷的意思。一旦經濟復甦,人們苦思上帝、愁雲慘霧的悲情的悲情逐漸消散,那種對現世焦慮不安,寄託於信仰上帝的熱切之下藝術不在讚揚。中世紀時代逐漸遠離,文藝界開始研讀古希臘羅馬的著作,人文主義成為思想的核心。人文主義建築理論基於人體量度,從人體得到的模矩與比例,從人體確認方形和圓形與上帝的關係(梁慧如,戰後台南地區基督長老教會建築之現代化歷程研究-以南門教會、北門教會、東門教會、佳里教會、左鎮教會、安順教會、新市教會及灣裡教會為例2007:2-13

 

2-3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美學風格

然而文藝復興承襲著希臘羅馬以降的客觀形式美學,主從、對稱、均衡、對比、韻律、和諧、漸變、反覆、統一等等,成為依循的對象,並崇尚維楚維斯建築十書,以簡單、實用、美觀行而下美學做為範本,並開始以人本中心,文藝復興探討人與建築、都市的關係,期望用羅馬元素,來建構古典空間秩序。

 

2-3-1以文藝復興空間形式探討美學

 

(一)從空間幾何:點、線、面、量體、空間

(二)從平面:實體、虛體、對稱、軸線

(三)從立面:對稱、韻律、比例、量體、層次

(三)從剖面:韻律、比例、對比、和諧

 

2-3-2文藝復興三個時期美學

 

早期文藝復興(約十五世紀):因早期希臘文人流亡北義大利,造成早期探討文藝復興人性尺度、韻律、比例、秩序,亦因宗教革命而不願再使用歌德形式。

中期文藝復興(約十六世紀初):中期運動由羅馬影響,由於人們開始懷念羅馬萬神殿的寰宇感,進而開始朝向紀念尺度,不再排斥哥德形式,並進而與羅馬、拜占庭形式結合,形成折衷式樣,進而探討視覺、錯覺、光線、虛實。

晚期文藝復興(約十六世紀末):晚期文藝復興重鎮於威尼斯,人們開始厭倦一成不變的復古與折衷主義,並對人文主義開始產生懷疑,所以開始進行一種無比例、反透視、動態美、張力美、反傳統的矯飾主義進行反叛,為反宗教改革之巴洛克建築埋下伏筆。

 

三、研究內容

4-1聖彼得教堂背景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image006.jpg 

4聖彼得教堂平面圖

5聖彼得教堂西立面圖

6聖彼得教堂剖視圖

(圖片皆引自傅朝卿,2003,西洋建築發展史話)

image007.jpg 

image008.jpg 

7聖彼得教堂圓頂

8聖彼得教堂圓穹頂

 

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極重要的建築物,也是世界最大的教堂。由十六世紀興建到十七世紀,歷經14位建築師,包含布拉曼德、米開朗基羅等人才完成的。有慣常的米開朗基羅式作風-擁擠的挨牆柱與半挨牆柱,而窗子擠在這些柱子之間。這些窗的變化很大,而閣樓上的窗子呈現出文藝復興矯飾主義的風格。

的圓頂高聳突出於天際上,外部高達137公尺,華麗的拱頂,建築全高接近一百四十公尺。教堂內共有十一個大小不同的禮拜堂,四十五座祭壇。牆面巨柱與天花板到處充滿大理石雕刻鑲嵌。

在布拉曼德死後,聖彼得大教堂的工作曾由拉裴爾等三人將十字相互嵌接之複雜平面修改為一個圓頂,希臘十字型平面內接於一個方型之間,並在前加了雙重柱之門廊。

4-2聖彼得大教堂美學三向度分析

2聖彼得大教堂美學的操作項目

美學向度

美的本質

美的意涵

美的形式

聖彼得大教堂

n   人文精神的重塑與經驗主義的抬頭

n   希臘精神的回復

n   前後建了一百年間,經歷眾多的著名建築師參加創作,如此激烈的反應保守宗教意識和進步的人文者義思想的對立抗爭。

n   半圓形柱廊廣場象徵著神愛世人,將所有信徒都圈在祂愛的膀臂之中。

n   屋頂看似一個巨大的皇冠,帶於聖彼得之墳上。

n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巨大的結構物靜止平衡於羅馬的天 空,好像因為奇蹟出現,沒有任何的重力。

n   成為羅馬基督教與教皇的象徵

n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對許多人而言是精神慰藉與愉悅的泉源,因為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既是人類對於神的一個奉獻,也是教會展現永無止境包容力的象徵。他將接納所有的人,並且庇護所有人免於天譴即魔鬼之引誘。

n   崇高,唯妙

n   對稱,比例,和諧

n   建築物必須按照人的尺度制成比例

n   建築的數學性與幾何模式

 

 

五、結論

文藝復興時代標誌著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根本改變,即從神學到人學、神性到人性,它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萬物的尺度和最高價值,反對神的權威,反對宗教神秘主義。

人文主義者大多把事物的外表形式看成美的基礎或本質,這就是比例、對稱、和諧、統一等等;他們普遍相信,可以用數學的方法找出最美的線、形,最美的比例,把它們定為公式供藝術家應用。透過數學公式,可以把原已存在的美找出來,從而可以更接近完美這個目的。美就是一個整體中各部分之間的某種協調一致,這種協調一致符合和諧所要求的那種嚴格數量、限度和佈局,這也就是自然界絕對的和首要的原則。

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盛期那種基於外敵侵略、渴望祖國獨立統一,所立志要建造的偉大建築,它鮮明的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先進人文主義思想的勝利。

 

文獻參考

1、   梁慧如2007,〈戰後台南地區基督長老教會建築之現代化歷程研究-以南門教會、北門教會、東門教會、佳里教會、左鎮教會、安順教會、新市教會及灣裡教會為例〉,碩論。

2、   漢寶德,2003,《虛擬聖境: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台北:田園城市。

3、   楊裕富,2006,《台灣玻璃器物形式暨材料分析調查》國科會結案報告。

4、   楊裕富,1995,《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設計的美學基礎》,國科會研究報告。

5、   楊裕富,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城市。

6、   傅朝卿,2003,《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源。

7、   劉天華,1996,《中西建築藝術比較》,台北:洪葉文化。

8、   余東升,1995,《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9、   楊培中,2002,《文藝復興藝術》,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10、許麗雯,2005,《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台北:高談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o750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