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敘事設計觀點探討高雄世運會主場館
曾意潔*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副教授
一、 前言
後現代美學是反應於後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與創作態度,在後現代社會裡有後工業化社會、資訊化社會、高科技社會、符號消費的社會、過度消費的社會等等不同的描述與稱呼,故後現代社會是多元意識形態下以增加生產力,以部分實現了增加生產力的社會,以市場為經濟為聯繫脈絡所呈現。如世運會館的興建改善了高雄左營地區原本商業的不振以及美化了周圍的環境,成了符號消費、高科技社會的意識。高雄世運會館又代表2009年舉辦世運會台灣的驕傲,它的科技與結構型式又為首創案例,故以敘事設計觀點解析更有其價值性。
二、 文獻回顧
2-1敘事設計方法
敘事性設計的觀點最早由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所提出,源起於俄國文學形式主義,以「母題」做為敘事的最小單位,「母題」進而組成「主題」,再由主題組成整套的敘事性「故事」。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將其轉變為結構主義的敘事學,以「事目」、「動向」、「敘述」等三個層次分析敘事文,「事目」是敘事的基本單位,如同語言的句子一般,「動向」處理小說中的人物結構,「敘述」為故事中作者的動機、抱負、讀者的感受、反應。
敘事性設計方法探討建築領域如何敘事外,同時也探討設計是否像寫文學一樣有章法可循,乃至於運用文學裡常用的手法如隱喻、轉喻、明喻與象徵,轉用到設計創作中。因此敘事性設計即是研究以設計來說故事的技巧與方法,也作為分析建築美學理論應用的詮釋。
2-2文脈分析理論回顧-傅柯、塔夫里
2-2-1傅柯理論(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家,對當代哲學、美學有深遠的影響。
《知識的考古學》一書是傅科研究歷史考古學方法學上的專著,知識考古學研究的重點,就是解剖和揭示做為當代社會和文化制度正當化基礎標準的近代知識的歷史形成過程,尤其揭露現代知識論述形成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把其中所隱含的權力鬥爭和宰制過程揭露無遺,揭示現代知識論述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方式及其策略。
在《規訓與懲罰》一書是學界公認傅科寫得最好的一本書。從一開始,描述發生於1957年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罪犯被拷打、摧殘、施以酷刑,把分析的重點,指向空間對於身體的折磨、管制、規訓和刑罰的制度。但是,傅柯指出,取代這些殘酷的刑罰和體罰的,是在時空方面對於他們的嚴密而精細的監視和控制。書中關於資本家的廠房對於勞工生產線嚴密的監視與規範、學校建築為區分學生的學習等級所做的空間規劃等,經由傅柯細緻的描述後,都使得空間的立體感與畫面的真實性幾乎呼之欲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全景敞視主義這一部份關於環形監獄的描述:
邊沁 ( Jeremy Bentham )的全景敞式建築(panopticon)[1]是建築學的形象,其構成的原理:四周是一個環形建築,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戶,對著環形建築。環形建築被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有兩個窗戶,一個對著裡面,與塔的窗戶相對,另一個對著外面,能使光亮從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然後,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心瞭望塔安排一名監督者,在每個囚室,通過逆光效果,人們從瞭望塔與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觀察四周囚室裡被囚禁者的小人影。這些囚室就像是小籠子、小舞台。各具特色並歷歷在目。敞視建築機制再安排空間單位時,可以被隨時觀看和一眼辨認。總之他推翻了牢獄原則的三個功能-封閉、剝奪光線和隱藏。充分的光線和監督者的注視比黑暗更能有效地捕捉囚禁者。(Foucault著,楊北成、楊遠嬰譯,1999:224)
於《知識考古學》、《規戒與懲罰》、《知識與權力》等書中,都一再強調權力之無所不在,而「權力」還可以偽裝、化身為道德、論述、國家機器乃至新神話,藉由社會秩序的要求,而肆虐著權力接受者。他在所有論述都在強調拆除無關的蛛絲馬跡與拆解粗糙的神話,從任何的角度看都可以說成權力的競逐與意識形態的競逐,知識的探討要理解權力競逐的蛛絲馬跡,才可能具有優勢(楊裕富,2006:201)。
由上述可知,空間的控制乃為統治者權力的象徵,空間就權力,權力佈滿了整個空間的當代社會,通過視覺的層層監控下,秩序井然的建築空間,成為權力宰制下的犧牲品,這種權力脈絡在監獄、軍營、學校等規訓建築中出現,以空間形式介入了權力的維護,在此即對建築權力建構的神話進行解析。
2-2-2 塔夫里(Tafuri)的操作性批評與意識型態批評
塔夫里(Tafuri,1935-1994)在1935年出生於羅馬,是當時詮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領導者之一。建築批評必須對建築形式的分析改變到對形式外貌形成限制之所有的脈絡組織的批判。所以,歷史研究變成建築意識形態的批評,亦對建築形式的類型學分析轉化到建築的意識型態批判。(夏鑄九,1992:135)
對塔夫里而言,建築本身被當作一種制度,“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障礙物”,在《建築學的理論和歷史》一書中,他注意到建築師之意識形態計劃書的脈絡分析,而非對他們的作品作計畫書方式的分析。意識形態並不以一種線性的過程運作,僅將歷史調查的重點由正文轉移到文化脈絡是不夠的。塔夫里寫道:脈絡組織擠壓藝術的語言、行為、都市與領域的向度、政治經濟變動在一起,被隱藏的意識形態-他在主體之間的層次上操作;以及不同的支配技巧的反應,等等繼續不斷地改變,每一個都具有特殊的,但卻是不容易翻譯的語言。
在建築史上,所發生遺留下來的形式表徵,其背後支持之論述都有存留下來的價值,因此若僅針對建築之表層形式語言進行批判,將無法真正切入事件的核心位置,只被建築表徵所迷惑。塔夫里避開了形式主義的陷阱,看到空間正文變形之中的意識形態,看到空間正文變形之中的意識形態潛藏著自然化的過程。所以意識形態的批評就是尋求歷史分析的能力來移開附著在作品觀念上人為的神話,指出問題的多重性,追溯建築脈絡中的價值作用,揭露歷史的面具。塔夫利雖然是建築評論家,但還是重視建築形象的表現,因為建築成為藝術的學科因為有形象的表現。
然而操作性批評與意識形態批評之相異處,操作性批評做為意識形態批評的過度與引導,操作性批評無法達到對意識形態的拆解與解神話的能力。所以塔夫利的意識形態批評意圖揭去建築主體之形式表徵,藉此了解背後真實的意識形態與權力操控,尋求歷史分析的能力移去作品觀念上的「人為神話」。
2-3文化符碼理論架構
設計文化符碼理論根植於文化學、符號學、與設計學的基礎,所以在文化層次上注重文化特色與潮流的掌握,在符碼層面注重圖像符號與意義的詮釋,在設計層面注重造型的美感與功能的創造。
為分析一個設計作品的各個層次的意涵或符號,所謂的各個層次如下說明:
1. 「形而上」的「策略」層次,涵蓋說服的策略、說服的立場、空間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解讀,藉此瞭解設計的立場或手法,以及設計者不明自白的部分。
2. 「形而中」設計作品的「意義」層次,這一層次包括設計作品的故事層次與語意層次。 分為主題、子題、題素進而開展。
3.「形而下」的「技術」層次,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的美感層次與媒材層次。以上為設計上文化符碼的解讀三層說。運用文化符碼解讀三層說,進而了解設計中的創作原則與元素。
三、 研究內容
3-1 世運會主場館簡介
世運會是國際間最大的綜合性體育盛會之一,主要進行非奧運的運動項目。每四年一次,在每次奧運會的翌年舉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主辦權由台灣取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高雄市政府籌建一座具國際等級體育場館,於 2005年底舉辦「2009世運會主場館新建工程」國際性建築設計競圖評選,以期吸引世界一流建築菁英參與,以統包工程的方式招標,使之有效縮短整體設計及施工時程。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評審委員,最後由互助營造頭銜,日本伊東豐雄事務所、日本竹中工務店及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共同組成的設計團隊獲得首獎。
95年1月到96年3月設計完成,95年9月開工至98年1月完工,展開為期三年的設計與施工作業。基地位於高雄市左營區中海路200號(如圖1基地配置圖),廣達十九公頃的遼闊基地,數十年來,歸屬軍方轄內的海軍陸戰隊營區,2003年SARS風暴席捲南部,他還肩負起重任,成為輕度病患隔離治療的中繼站,隨著2009年世運會主場館選定落角此處,這曾經被高雄市民視為軍方禁區之地,將成為扭轉高雄市地景與產業轉型的基地,在國家運動園區的長程計畫內,帶動三個環節全面更新,除了主場館本身的興建,基地東側的中油宏南新村三十六公頃,2008年啟動作為選手村所在地;南側四十多公頃的左訓中心也全面更新,之後迎接體育大學進駐,形成總面積達百公頃的國家運動園區,建築層數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圖面如圖2基地全區配置圖、圖3局部剖面圖)。
|
圖1 基地配置圖 1. 世運會主場館 2. 國家運動選手訓練 3. 中海路 4. 臨時停車場 5. 高雄世運站 6. 高雄捷運紅線 7. 到場者進入動線
|
|
圖2基地全區配置圖,<建築Dialogue雜誌> |
|
圖3局部剖面圖<建築Dialogue雜誌> 1. 工作人員及貴賓停車場 2. 休息室 3. 運動員大廳 4. VIP大廳 5. VIP室 6. 一樓迴廊 7. 二樓迴廊 |
3-1-1 建築師背景介紹
此案由國際競圖徵選國際建築師伊東豐雄主導設計,日本竹中工務店的技術支援、劉培森事務所全方位協調整合、利用台灣材料、工法,協調設計者、公部門與營造技術三方。以下依伊東豐雄與劉培森建築師個別介紹。
一、伊東豐雄建築師
伊東豐雄在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後,曾於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稱為URBOT(Urban Robot:城市機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為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此後推出了許多重要的日本建築作品,從早期帶有現代主義理性的線條(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如圖4)和1984年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如圖5),到後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風格相當明顯。
|
|
圖4 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
圖5 1984年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 |
從他仙台多媒體中心(2000,仙台)(如圖6)中空的柱子呈現出螺旋式的虛體空間到西班牙瓦倫西亞的特拉維哈(Torrevieja)休閒公園(2002)(如圖7)螺旋式貝殼形狀的木結構,看得出來他對休閒運動設施,尤其在結構上,都是他力求創新的目標。包括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2004,東京)(如圖8),混擬土「配筋」作業得藉電腦精準設計配算,呈現複雜性的幾何排列;到了MIKIMOTO(2005,東京)(如圖9)外牆使用「鋼板混擬土系統」,中間灌RC的特殊結構,在加上多摩藝術大學的圖書館裡(2007,東京)(如圖10),運用薄之拱型RC結構稱為弓形樑柱。伊東豐雄在日本擁有與結構技師共同創作的機會,跟一般所謂建築師作完設計後再請結構技師計算,是完全不一樣的方式,其創作成果會具有高度的特殊性。
|
|
|
圖6 仙台藝術中心 |
圖7 西班牙瓦倫西亞的特拉維哈(Torrevieja)休閒公園 |
圖8 表參道上的TOD’S |
|
|
圖9 MIKIMOTO |
圖10多摩藝術大學的圖書館 |
2005年同時贏得了台灣台中市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和高雄市2009世運會主場館國際競圖首獎。
二、劉培森
劉培森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法國巴黎建築學院博士,除了在法國巴黎設計工作經驗3年,1988-1991年擔任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在1991年成立事務所,他長期鑽研如何整合智慧建築、環保節能、科技研發、營建工法、工業量產等專業知識。國際合作經驗數多。
3-2以敘事設計觀點解析高雄世運會主場館
3-2-1「形而上」的「策略」層次
在政策方針上:競圖主要需求與機制內規定了四項需求,其一,屋頂設計:場館規劃屋頂遮蔽率應遮蔽永久觀眾席至少應遮蔽永久觀眾席達66%以上。其二,運輸與交通設計:場館動線採人車分流,並設置不同出入口,以避免任何人車爭道。其三,太陽光電發電系統運用計畫:工程上包括太陽光電發電系統(Photovoltaic System)與監測(含運作狀況監測)、展示系統之構建。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採用併聯型系統(無蓄電池),日照充足下可供應場館部分電力。其四,綠建築實施計畫:包括雨水截流回收系統、中水回收系統、生態水池、生態景觀系統、節能器材系統、教育解說設施。為跟進世界永續發展的口號,呼籲全球重視地球環保的危機。
另一方面「綠建築」原本是起源於寒帶先進國的設計理念,其中有許多設計技術並不適用於熱帶、亞熱帶國家。例如住商耗能比例在中歐寒冷氣候國家約為50%、美國約為37%,在日本約為26%(1999)、在台灣只佔18%(2000),其節約的重點顯然不一。寒帶國家以保溫、蓄熱為主的暖房節能對策根本無法適用於熱濕氣候。過去有些國內建築思潮,常受到歐美、日本等北方國家的影響,常無視於自己南國的氣候風土,把密不通風的全玻璃大樓、無遮陽的玻璃大溫室、水平大天窗等寒帶建築造型抄襲至熱濕氣候來,造成能源浪費;室內環境惡化、機械設備量大增、供電危機、反光公害等嚴重環保問題。
高雄有充足的陽光,而屋頂上所設置的8,844片太陽能光電板可提供每年110萬度的發電力,並可減少約66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但由於受限大量電力儲存與環保考量,採取與台電並聯交換儲存電力方式,將主場館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多餘發電,以每度新台幣1.7元回售給台電,此案光是花在太陽能光電板的費用就高達3億,運氣好就150年剛好攤還成本。國內首創此大規模太陽能,帶動技術的學習示範效果,若不取得收支平衡與效益回收的概念與論述,則永續城市或綠建築容易挾帶著多迷思,形成另一種理論的流行與行銷,無補於實際,成為政治利益的操作手段。
營建技術突破點方面,將屋頂部分8844片太陽能光電板(如圖11),要把這些每片1106公尺乘以1016公尺見方的板子,平均鋪上不平坦的螺旋體結構上,過程需要極度精密的計算,成為營造廠做為困難的問題。
在結構體支撐部分,將九十九座預鑄的流線型馬鞍柱一根根連接起來,這種馬鞍型鋼筋混擬土的結構,在預鑄工法上相當特殊。還有基礎結構的改良,建築團隊必須在地基上,每隔兩公尺直徑連續打下八千五百九十幾座基樁,全面改良地質結構;除了精密的載重試驗,改良後還需進行筏氏基礎,整個過程都需利用數位電腦分析進行結構應力的分配支撐及計算,難度與精密度都超乎了想像。
總之世運主場館的困難點從屋頂經過電腦分析才進行施工作業,到螺旋狀結構設計是由寬到細所呈現的三度空間,是項全新的嘗試。
|
圖11 太陽光電板細部<建築師雜誌> |
高雄市是台灣第二大都市,特別受到豐饒的風土及自然環境影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高雄市政府籌建一座具國際等級的體育場館,除了可做為國家訓練的選手,也為我國爭取了國際大型運動賽事。
基地在高雄左營-屬於南台灣之於台南之外的人文薈萃之地,發展以蓮池潭與孔廟為核心,向外擴展,民國四十年因地理位置之優越,左營逐漸發展成小型市集,戰後就與楠梓加工業齊步發展成北高雄輕工業重鎮。至民國64年南北中華路開通交通方便,人們開始往市區遷居移動,左營地理優勢不再,導致商業活動區開始沒落。但隨著世運的成功申辦,高雄世運主場館的興建,讓左營這塊被忽視已久的地區,重新被整理規劃,增添了左營地區的文化美學。
表1 「形而上」的「策略」層次分析表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上」的「策略」層次 |
空間意識形態 |
政策方針 |
配合政府國際體育政策,作為我國爭取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主要場地。 |
空間權力 |
為了跟進全球化腳步,成為國內首座大規模太陽能,屋頂太陽能系統150年才達成效益。 |
||
說服的策略 |
營建技術突破點 |
1. 8844片太陽能光電板,將這每片平均鋪上不平坦的螺旋體結構上。 2.結構體支撐部分,這種馬鞍型鋼筋混擬土的結構,在預鑄工法上特殊。 |
|
設立目標 |
舉辦國際性之活動提昇高雄與國際能見度。以及將運動場基地建造成都市公園。 |
||
說服的立場 |
基地資源 |
基地位於高雄市北部的左營區(臨進高雄捷運R17西方0.5公里處),配置計畫除了舉辦世運會之用途,將主場館、捷運站、選手村、南側的左訓中心形成連結為前提。 |
|
文化背景 |
高雄市從工業城市轉變為水岸城市,九十三年高雄市政府爭取到2009世運會主辦籌備與興建,進而推廣運動產業,吸引文化觀光與刺激消費。 |
3-2-1 「形而中」的「意義」層次
企圖塑造成開放式的體育場,傳統的體育場,都是圍束在一個同心圓內,處於封閉的空間舉行賽事活動,然而本場館採用世界體育場少見的開放式空間規劃,面向南方的主入口,自然而然吸引從基地東南邊捷運站來的旅客以及來自各地的訪客,由於建築的開放,讓體育場空間友善的與外部環境相互交流融合。
此外以一種新都市公園的模式吸引大眾。主場館的周邊配置設計成一座佔地73,918平方公尺的連貫性景觀綠網系統公園,使環境景觀與主場館自然融合為一體。即使在沒有活動賽事的時間,人們也會被這裡的自然生態與景觀所吸引,同時也可欣賞主場館的建築形貌(如圖12)。
「從自然體會流動,從流動中衍生出秩序」是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對設計思考的核心。他發揮了巧思,將充滿港口的城市化身成為海的記憶,律動造型排列成有機幾何的連續結構,延綿著共生共存的生命力,如運動員那熱忱、活潑、生動的精神。
在結構方面由4625支螺旋狀鋼管組成的「波動螺旋環」(Oscillating Hoops spiral)是屋頂的次結構(如圖13),直徑有318.55公釐,沿著整個場館屋頂向上攀升。螺旋連續式構造在舉世實際完成的建築案例中,是一種相當罕見的形式,一般而言,方形或圓形的建築物為了取得結構體之穩定平衡,所以大部分的設計較無法脫離形體的限制,螺旋連續的形體以往雖然不常使用在建築上,但是在自然界中卻隨處可見,譬如貝殼之所以會呈現螺旋狀,那是持續生長的一種證明。但現代科技進步可藉由電腦的運算出即為複雜的構造,螺旋連續式的結構體,已逐漸被實踐建構完成,本案在建築結構上設計出流暢的三向度曲面構件,使形體呈現出建築空間與結構造型的整體性,清晰完美的表達出結構系統獨特的躍動感,故此螺旋式結構體為了支持馬鞍結構體的支撐,相輔相成也成為整體建築開放空間上形式的意涵。
|
|
圖12 都市公園塑造生態池一隅 |
圖13 波動螺旋環 |
表2「形而中」的「意義」層次分析表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中」的「意義」層次 |
空間文化的主題 |
主題策略 |
運動文化與流動感 |
空間文化的規則 |
意義展開 |
|
|
空間文化的形式 |
題素推衍 |
|
3-2-1 「形而下」的「技術」層次
在建築基地配置上,高雄在夏季吹西南風,冬季吹東北風,且夏季氣溫非常炎熱,因此將運動場的南面成開放型式,藉此充分導入夏季的西南風,可進行自然通風換氣(如圖14)。另外主場館一樓迴廊及上層看台最上端後方,設計成可通風之高開口率建築量體,如此可藉由外部氣流自然導入觀眾區,降低看台觀眾席的悶熱並充分改善高溫環境。
|
圖14 場館的南面呈開放狀態,可積極導入夏季的西南風 |
在結構設計方面世運主場館的結構主要由基礎樁筏共構、下部傳統梁柱底座、馬鞍曲面承重牆版、預鑄混擬土看台、上部屋頂鋼構桁架等五大構件組成,彼此各具功能又相互支援的特性,讓結構、造型、機能與空間一體成型,提供主場館一個充滿自然流動的優美架構。
外觀像馬鞍型的結構體,寬3公尺,厚1.1公尺,是用高性能混擬土打造,其寬度是配合屋頂懸臂桁架的間距等分計算,兩座之間的距離配合屋頂懸臂桁架的間距約5.5公尺沿圓周設置,塑造出曲面迴廊空間及自然通風的環境。當陽光灑落在迴廊,此柵欄、樓梯及桁架、螺旋鋼管的組合光影(如圖15),建築本體形成了西方美學原則的秩序美(如圖16)、韻律美(如圖17)、對稱或均衡美(如圖18)。傳統運動場的屋頂結構與田徑場垂直,只利用呈放射狀配置的懸壁梁與柱支撐。但於世運會館的螺旋連續體藉由屋頂全周的立體效果,而成為結構上的主要建材之一,充分發揮其功能。
|
|
圖15陽光灑落之迴廊(筆者自攝) |
圖16 建築體秩序美(筆者自攝) |
|
|
圖17 建築韻律美(筆者自攝) |
圖18 對稱或均衡美(筆者自攝) |
表3「形而下」的「技術」層次分析表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下」的「技術」層次 |
美感意涵 |
形式美感 |
當陽光灑落在迴廊,此柵欄、樓梯及桁架、螺旋鋼管的組合光影,建築本體形成了西方美學原則秩序美、韻律美、對稱美和均衡美。 |
媒材美感 |
RC曲面支持架構(馬鞍形結構)外露與4625支螺旋狀鋼管組成的「波動螺旋環」是屋頂的次結構都造就出媒材的美感。 |
||
使用機能 |
動線安排 |
將運動場的基地建造成都市公園 |
|
經濟原則 |
屋頂太陽能光電板多餘的發電回售給台電 |
||
媒材層次 |
技術向度 |
在結構設計方面主要由基礎樁筏共構、下部傳統梁柱底座、馬鞍曲面承重牆版、預鑄混擬土看台、上部屋頂鋼構桁架等五大構件組成,讓結構、造型、機能與空間一體成型 |
|
材質選擇 |
牆面選擇清水模呈現建築之粗獷,形式組合馬鞍型結構反而委婉與典雅的呈現對技術的象徵性與隱喻性表現,反而呈現了細膩的組裝與動感,螺旋鋼管屋架呈現追求動態的形式表現 |
四、 結論
此案例在風格上屬高科技風格,RC曲面支持架構(馬鞍型結構)外露與波動螺旋環呈現動態的形式表現與追求。8844片太陽能光電板平鋪於不平坦的螺旋體結構上與馬鞍型鋼筋混擬土結構技術在預鑄工法上特殊,可知在結構上是建築師力圖創新的目標,此類太陽能光電板技術與預鑄工法,在台灣前所未有的技術並且顛覆了傳統。
世運主場館平時不開放給民眾使用,因此將運動場的基地塑造成都市公園,建立一個都市地標帶動周遭民眾平時休閒運動的好去處,至首創開放式的運動場設計讓原本給人巨大冰冷的印象建築物;在整體傳達給人開放手臂歡迎的意向,廠內與場外融為一體。此外藉運用螺旋連續體的屋頂構架塑造曲面的迴廊,活化了整個巨大的建築量體空間感。屋頂的螺旋狀結構與波浪般的外型,呈現出旋轉流動的視覺效果,詮釋運動的動態感。
綜合上述分析「萬馬奔騰」、「龍蛇馬壯」、「龍馬精神」也是世運會館美的意涵最佳寫照,「馬」即為馬鞍型結構,「龍」為建築體,又如高雄海的精神樣貌,在整體。高雄世運會館藉由美的意涵感動人心,故文化符碼、敘事設計的探討與貢獻都極重視意義的探討。
五、 參考文獻:
1.《建築師雜誌》,2009/11,臺北巿: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雜誌社
2.《建築Dialogue雜誌》,2009/5、6,美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雜誌社
3.黃晉華,2006,〈以敘事建築觀點研究1990年以後台灣的公共建築-以博物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4.楊裕富,2009,《四大文明的審美取向發展》,出版中
5.楊裕富,2009,《設計美學》,出版中
6.楊裕富,2006,《臺灣玻璃器物形式暨材料分析調查-日據時期到台灣光復初期》,國科會研究計畫案。
7.楊裕富,2006,《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8.張振宇,1996,《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台北市立美術館
9.曾英棟,2010,《城市美學所賦予民眾情感凝聚力-以高雄世運主場館規劃為借》,第六屆空間設計學術論文研討會
10.Foucault著,楊北成、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戒》,台北:麥田。
11.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2.塔夫里著、鄭時齡譯,《建築學的理論和歷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伊東豐雄作品圖片來源:
仙台多媒體藝術中心:http://magz.roodo.com/article/2175
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http://blog.xuite.net/shineej/mytrip/17335797
TOD’S東京店: http://tw.cooldesignideasblog.net/2009/01/04/tod-s-tokyo-shop.html
[1] 邊沁 ( Jeremy Bentham,1748-1832 ),英國功利主義思想家,監獄改革的提倡者。panopticon,是傅柯創造的一個詞,意思四周為封閉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