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主義美學觀點探討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公園
曾意潔*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副教授
一、 前言
後現代美學是反應於後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與創作態度,在後現代社會裡有後工業化社會、資訊化社會、高科技社會、符號消費的社會、過度消費的社會等等不同的描述與稱呼,故後現代社會是多元意識形態下以增加生產力,以部分實現了增加生產力的社會,以市場為經濟為聯繫脈絡所呈現。如從台中植物園、科博館、國美館、市民廣場到美術館綠園道連結成一條都市綠帶,植物公園溫室其特別及雄偉的造型,是科博館的新地標,及鋼構精密度為台灣首創,彰顯了機械美與結構美,故以文化主義美學分析更有其價值性。
二、 文獻回顧
2-1文化主義美學
根據楊裕富《設計美學》一書中表述,文化主義美學從來源與學理上來說,是楊裕富從1995年前後所提出來兩種理論的結合:第一種就是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第二種就是敘事設計理論。而設計文化符碼理論與敘事設計理論都是針對市場行銷與創作過程所設想出來的設計美學理論。至於全球的後現代社會是多元文化並行,在持續發展的後現代美學就是文化主義美學,或說文化主義美學是針對既存的「文化帝國主義市場經濟」持有警覺心,又極力開發優質的文化因素於藝術創作中的一種態度,所發展出來的美學。
從美學的三向度來看,文化主義美學所要建構的理論如下:
(1) 美的本質向度:作品的創作中除了熟悉技術以外,冀望藝術品具有世界的共通性,因此對美的本質闡述,只有回到自己熟悉的語言與文化中才能尋得。
(2) 美的意涵向度:解析創作品意義的形式章法,為何要創作?為誰來創作?如何感動觀眾?以及如何說服觀眾?
(3) 美的形式向度:美的形式向度基本上是運用創作媒材的探討,一方面運用媒材的物質章法,另一方面運用媒材的意義章法。
2-2敘事設計方法
敘事性設計的觀點最早由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所提出,源起於俄國文學形式主義,以「母題」做為敘事的最小單位,「母題」進而組成「主題」,再由主題組成整套的敘事性「故事」。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將其轉變為結構主義的敘事學。
敘事性設計方法探討建築領域如何敘事外,同時也探討設計是否像寫文學一樣有章法可循,而設計的創作重點不在於實用,而在敘述、表達一概念或事件。此欲表達的概念與事件,可以串聯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內容可再進行拆解為:主題-子題-題素,以便於設計創作時掌握重點,主題為所有子題的綜合;子題為數個題素組合的結果;題素即為意義表達的最小元素。並考慮主題在文化影響下所存在的差異性,以解析完整的概念與事件。
2-3文化符碼理論
設計文化符碼理論根植於文化學、符號學、與設計學的基礎,所以在文化層次上注重文化特色與潮流的掌握,在符碼層面注重圖像符號與意義的詮釋,在設計層面注重造型的美感與功能的創造。
而設計文化符碼理論提示了創作者應該從消費者心目中來添加創作品的文化符碼,替使用者設想,設計文化符碼也是一種分析「銷售成功的藝術品」工具,而依此分析出來的知識又可以深入理解「銷售成功的藝術品」的創作手法與成功之因(楊裕富,設計美學,2009:183)
為分析一個設計作品的各個層次的意涵或符號,為文化符碼三層說為1.形而上的「策略」層次,涵蓋設計的說服層次與說故事的層次,藉此瞭解設計『立場』或手法,以及設計者不明自白的部分,2.形而中的「意義」層次,這一層次包括設計作品的故事層次與語意層次,3.形而下的「技術」層次,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的美感層次與媒材層次。
三、 研究內容
3-1 台中科博館植物公園背景介紹
起因由民國82年,漢寶德先生擔任科博館館長時以進行規劃,漢寶德先生感於台灣缺乏本土植物展示館,加上全球性環保意識的高漲、熱帶雨林逐漸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台中市因地理位的特性,包括日據時代已規劃的綠帶、科博館旁的預留公有地為綠帶中心等優勢。因此決定興建一結合「生態+建築+都市計畫+環境」觀念的植物公園,政府也為台灣海拔的原生性植物以及熱帶雨林植物作教育、研究、展示與休閒的功能。由台中市政府提供土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向中央爭取預算建設本植物公園,並且營運管理。從規劃到完工,科博館共歷經三任館長,每一任館長都致力於植物園興建,才使其得順利完成。
台中科博館植物公園由於建築類型的特殊性,必須藉助外國事務所的協助,因此由美國HOH公司擔任總設計與景觀規劃、ARUP負責結構設計,由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台灣監造以及後續的細部設計,管控水電、設備與施工,整體結構體由聯鋼營造(中鋼結構)承作負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公園建設從民國83年4月動工興建至88年7月,費時約六年建設完成。
此基地面積共44856公頃,位址台中市西屯區館前路1號,原為台中市第54號公園預定地,四周為西屯路、健行路、博館路各二十米道路所圍繞。此植物公園正對科博館之建築群,臨西屯路段(在健行路與博物館之間)已規劃建設為景觀穿越道路,位置的選定為了龐大數目的學童與民眾進入園區及科博館穿越西屯路的安全性而設。全區設施包括地下停車場、研究教育中心、熱帶雨林溫室、野外植物生態展示、珠光鳳蝶金屬雕塑、特展室、戶外造浪池與水鐘(如圖1全區配置圖),熱帶雨林溫室直徑56公尺、樓層數地下二層、地上兩層,建築溫室地面高度31公尺,為配合植物生長高度而決定,地下4.5公尺(如圖2熱帶雨林溫室剖面圖、圖3地下一層平面圖與圖4一層平面圖)。何肇喜建築師在不考慮業主、預算等等客觀因素下,他們的設計風格來自於成立理念;希望能夠符合現在的綠建築與生態建築。設計的思考與創意來自於生活體驗與專業的經驗。
|
圖1 全區配置圖(資料來源: 《建築師雜誌》,1999/09P61) 1. 中部低海拔生態區 2. 季風雨林生態區 3. 南部低海拔生態區 4. 特展室 5. 蔓藤植物展示區 6. 研究教育中心 7. 戶外造浪池 8. 隆起珊瑚礁生態區 9. 蘭嶼生態區 10.海岸林生態區 11.台東蘇澳 12.熱帶雨林溫室 13.北部低海拔生態區 |
|
圖2 熱帶雨林溫室剖面圖 (資料來源: 《建築師雜誌》,1999/09P61) |
|
|
圖3 地下一層平面圖 資料來源: 《建築師雜誌》,1999/09P61 |
圖4 一層平面圖 資料來源: 《建築師雜誌》,1999/09P61 |
3-2文化主義美學(美學三向度)的分析與論述
3-2-1 美的本質向度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上」的「策略」層次 |
空間意識形態 |
政策方針 |
基於台灣缺乏本土植物的展示館,加上全球環保意識的高漲、熱帶雨林逐漸受到重視。加上地理區位為綠帶中心等優勢,因此決定興建一結合「生態+建築+都市設計+環境」的植物公園。 |
意識形態 |
向世人展現國際環保的決心 |
||
說服的策略 |
營建技術突破點 |
植物公園溫室的鋼構精密度為台灣首創,整個圓曲結構的圖面必須經由大量的3D電腦模擬,每一個焊接點的精密度控制在千分之一,整體結構有任何一小組件的焊接有差錯就無法繼續完成 |
|
設立目標 |
政府為台灣低海拔原生性植物以及熱帶雨林植物作教育、研究、展示與休閒的功能 |
||
說服的立場 |
基地資源 |
從植物園、科博館、國美館、市民廣場到美術館綠園道連結成一條都市綠帶(如圖5) |
|
文化背景 |
檢視台灣海拔北中南東部地區和熱帶雨林具有代表性的生態區造景為展示主題。 |
圖5 基地週遭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3-2-2 美的意涵向度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中」的「意義」層次 |
空間文化的主題 |
主題策略 |
文化符號運用 |
空間文化的規則 |
意義展開 |
1.取決野生動物 2.傳統建築形式 3.遮陽意象 |
|
空間文化的形式 |
題素推衍 |
1.柱類似恐龍之骨架(如圖6) 2.屋頂類似中國宮庭式之圓型建築(如圖7) 3.雨傘形式(如圖8) 4.模擬樹的型態 |
|
|
|
圖6 柱類似恐龍之骨架(資料來源: 本研究自攝) |
圖7 溫室屋頂(資料來源: 本研究自攝) |
圖8 溫室全景圖,類似雨傘形式(資料來源:本研究自攝) |
3-2-3 美的形式向度
層次 |
大項原則 |
主題細項 |
展開分析 |
「形而下」的「技術」層次 |
美感意涵 |
形式美感 |
熱帶雨林溫室採圓形、輕巧、虛空造型,呈現對稱、平衡、與環梁(如圖9)統一的美感。 |
媒材美感 |
以鋼材結構骨架撐起建築物,構件形式顯露於空間之外,呈現出機械美與結構美 |
||
使用機能 |
動線安排 |
全區配置以熱帶雨林溫室為中心,主要軸線與科博館三、四期建築物入口廣場相互呼應,連成一氣。 |
|
經濟原則 |
鋼和玻璃組合出最經濟與最大空間量的結構設計。考慮台中全年溫濕變化與颱風影響,以電腦模擬設計出自然的調節方式,如此便不需採用耗能的密閉空間設計。 |
||
媒材層次 |
技術向度 |
結構體從六座塔柱開始組裝建築本體,在覆上頂部圓頂,建築體與圓頂間以環梁固定,圓形上、下屋頂及七層的環梁所構成的空間桁架結構系統。在設備系統方面加裝了逆滲透噴霧加濕系統,溫度與濕度控制的方式。 |
|
材質選擇 |
直或弧的鋼構組成一上小下大的筒狀結構物。地坪主要鋪安山岩、砂岩與花崗岩 |
在溫室內的環境因子控制設計,在結構本體上、下各有一圈排氣窗(如圖10),四周帷幕玻璃牆每片強化玻璃間在垂直向各有5cm的間隙,及加裝噴霧加濕系統(如圖11),使整座溫室能依週邊的環境變化自動作溫濕度的調整,在遇寒流過低時,室內有加熱系統,使整座溫室的環境能接近雨林之生態系統。
|
|
|
圖9環梁(資料來源: 本研究自攝) |
圖10排氣窗(資料來源: 本研究自攝) |
圖11牆化玻璃垂直向各有5公分間隙及加裝噴霧加濕系統(資料來源: 本研究自攝) |
四、 結論
以美學分析向度看來,在台中科博館植物園在策略層面以全球化的影響向世人展現環保意識的決心;意義層面取決於植物、遮陽意象和恐龍骨架來表現溫室之形式;以技術層面分析最為之豐富,顛覆以往密閉的溫室型態,在四周帷幕玻璃牆每片強化玻璃間在垂直向各有5cm的間隙,及加裝噴霧加濕系統,結構體主要由六支塔柱支撐建築本體,以及環梁空間結構外露,精密的接頭設計,質輕細巧的張拉力構件此案例都呈現了極致化的設計傾向與豐富的設計語彙。
然而「美的本質向度」類似文化符碼三層說之「策略層」,「美的意涵向度」即為文化符碼三層次之「意義層」。「美的形式向度」如文化符碼之「技術層」。
五、 參考文獻:
1.《建築師雜誌》,1999/9,臺北巿: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雜誌社
2.黃晉華,2006,〈以敘事建築觀點研究1990年以後台灣的公共建築-以博物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3.陳翰頤,2006,〈博物館建築本體與內部展示設計之研究-以敘述設計模式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4.楊裕富,2009,《四大文明的審美取向發展》,出版中
5.楊裕富,2009,《設計美學》,出版中
6.楊裕富,2006,《臺灣玻璃器物形式暨材料分析調查-日據時期到台灣光復初期》,國科會研究計畫案。
7.楊裕富,2006,《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8.汪坦、陳志華,1994,《建築美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