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設計美學一書導讀(二)
壹、目錄
第七章:西方文化審美形式向度的精要
第八章:波斯阿拉伯文明審美形式向度精要
第九章:印度文明審美形式向度的精要
第十章:四大文明審美意涵向度的精要
第十一章:敘事設計美感操作方法
參考文獻
貳、內容
第七章:西方文化審美形式向度的精要
西方文化中美感取向與藝術創作的取向發展
甲、 希臘文化的美感取向(希臘至亞歷山大希臘化時期)
一、 生動理想美感取向:以人體健美、動態為底蘊(成分)的美感取向。多在繪畫與雕塑作品中呈現。
二、 數理美感取向:以比例與構圖為底蘊的美感取向,呈現於建築作品中。
三、 秩序美感取向:以和諧,視覺力線為底蘊的美感取向。多在建築及部分雕塑作品中。
四、 意涵表達美感取向:以表情、適宜、神話、歷史標記為底蘊的美感取向,呈現於建築、繪畫與雕塑作品中,建築作品以簡化的意涵表達形成(柱式order)而與秩序美感取向結合。
乙、 羅馬文化的美感取向
一、 生動壯麗美感取向:繼承調整希臘文化中生動理想美感的取向。以壯美、動態與綜合的美感取向。多表現在建築與雕塑領域。
二、秩序美感取向:以和諧為主。多表現在建築與繪畫等領域。
三、意涵美感取向:以表情與適宜的美感取向,多在雕塑、建築等領域。
丙、 中世紀文化的美感取向
一、 儉樸的美感取向:指中世紀前期,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倒退所致。
二、 神性光輝的向光與向上美感取向:指中世紀後期所謂的哥德式樣,在造型技術上明顯以「向光與向上」突顯神性光輝的原則。
丁、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感取向
一、 商人美感取向:在文藝復興時期北義大利商業發達,以一種以富求貴,乃至於以貴求聖的美感取向,算是合情合理的商人美感取向。
二、 世俗美感取向:融合希臘文化的生動美感取向與數理美感取向乃至於新有的「商人」美感的綜合體。在更俗化方面比羅馬藝術還寫實。
三、 構圖美取向:是希臘文化裡數理美感取向的進階,「維楚維斯宇宙圖式人」。
四、 秩序美感取向:以和諧、比例、數列、分配為底蘊的美感取向,以人為視覺中心所形成的美感取向。
五、 意涵美感取向:以表情、適宜、神話、歷史標記為底蘊的美感取向,造形藝術的意涵美感與文學創作上的意涵美感重新結合。
戊、 啟蒙運動至今的美感取向
一、 空間化與動感的美感取向(矯飾主義到巴洛克):以追求動感與空間化的美感取向,文藝復興時期追求平面的空間感藉由透視來滿足,到了矯飾主義與巴洛克時期追求空間的空間感由經過精密計算的曲面和曲線來滿足,西洋藝術史上稱為巴洛克式樣。
二、 豪華的美感取向:以追求華麗、纖巧、繁褥、奢華為底蘊的美感取向,也可說是過度的空間化與動感的美感取向,西洋藝術史上稱為洛可可式樣。
三、 數理知識化的美感取向之一:以啟蒙主義為背景,對巴洛克式樣、洛可可式樣的奢華產生反感,以理性、數理知識化的美感取向。
四、 意涵美感取向的轉變之一:以浪漫主義為背景,強調繪畫對自然真實情感的表達,或是對當時革命事件、社會情境的情感表達。
五、 生產條件的美感取向:取向以簡潔、秩序為底蘊。
六、 數理知識化的美感取向之二:現代繪畫,因攝影機的發明與諸多科技出現,強調科學真實的繪畫創作。
七、 意涵美感取向的轉變之二:後現代設計藝術(敘事建築與設計文化符碼)
第八章:波斯阿拉伯文明審美形式向度精要
甲,兩河流域的審美取向(西元前五千年至西元前五三九年)
甲子,蘇美文化中文學上的壯美與虐醜並存:蘇美文化的文學之美,雖然人神共感,也反映了統治者的的人情之美與統治行為和延續後代的人情之醜。
甲丑,蘇美文化中造型上的以「高光」為美:以「高」為美,顯示在宮殿建築及神殿建築的層層高台。以「光」為美,在雕像上,講究「光滑」的表面,更講究不成比例與閃閃發亮的「眼睛與瞳孔」。
甲寅,亞述文化的「威嚇」之美:威嚇之美的動物、人物、人獸造型。
乙,波斯期審美取向
乙子,文學上的「人性兩極對立」為美
乙丑,造形上「健美(健康之美)」的萌芽與萎縮,以追求動物與人體豐滿健康形象為美的審美取向。
乙寅,造形上「集合」為美與「幾何」之美:希臘羅馬文化是數理的詮釋幾何之美,回教興起的波斯建築形成「集合之美」也走向「幾何之美」與「構圖之美」。
丙,阿拉伯-回教期(西元六三七年至今)
丙子,文學上「人性兩極對立」為美與「象徵隱喻」為美
丙丑,造形上「幾何」為美:回教建築有獨特造型,諸如:主要空間上穹窿頂加尖,高聳的呼拜塔、迴廊式內院、細長型淨水道等都異於西方神殿建築。在建築的圖文裝飾從西亞地區磚造建築與「馬賽克建材」大量發展了細密的幾何裝飾。
丙寅,十二世紀後突厥化地區「健美」的再出發:在十一、二世紀發展出極為精工的細密畫,標誌著以人與動物「健美」的審美取向。阿拉伯地區堅持「幾何紋」、「阿拉伯字紋」與「植物紋」的拼接之美。
第九章:印度文明審美形式向度的精要
印度設計美學條目十三項,簡述如下:
甲、 吠陀時期的審美取向(西元六世紀以前)
(一),生殖的(性與多產的):循序漸進的技術面來造像,會從第一性象徵:人體性器官;第二性象徵:人體輔助性器官;第三性象徵:人體心意性器官,走到非人體器官。
(二),威嚇的:強調猛獸崇拜,比獸法(圖騰通常以兇猛的獸紋開始),擬怒法(通常以怒目嘴角垂閉開始),比力法(刻記勇氣通常以身體壯碩開始)。
(三),生活的:強調悠閒生活記憶,寫實。
(四),靈修的:強調靈修以獲得智慧,表情冥思狀。
乙、沙門至佛教盛期(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前三、四世紀前後)
(五),象徵寫實並存的:以車輪象徵法輪,獅吼象徵宏法(如圖一)
圖一
(六),象徵體系化:審美取向就是正確無誤的以圖像說出神話的偉大,更細的創作方法就是,神址拿對了武器或象徵物、(故事性的)配件。
(七),程式化的(以上佛教時期):指神像或造像裡是否有一定的格式,創作手法1.象徵體系化後配件、表情、手姿,體姿的分類定型;二、雷同藝術類科理經典的衍生與活用;3. 類物取情,想像萬物姿態裡哪些姿勢可以表彰人情。
丙、印度教時期(西元三、四世紀至西元十二、三世紀)
(八),莊嚴的:嚴密的修飾以狀佛像。
(九),情味的
(十),神秘的(以上印度教時期):泛見於此一時期的神像多作雙眼微閉沉思狀,難讀神旨,自感神祕。
丁、回教時期(西元十二、三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
(十一),古典折衷的:指印度教古典語回教古典兩者之間的折衷。就是各取兩種「藝術品典範手法」運用在一件藝術品裡。
(十二),數理幾何的:主要指回教古典中的強調幾何數理傾向,強調幾何馬賽克的技巧,以及自然植物紋的幾何化。
(十三),象徵與寫意並存的(以上回教時期至1947年):指早期的「象徵寫實並存」與前一時期「情味」的綜合延伸。在技巧選擇上,臉部表情描繪採象徵化技巧,特別是眼睛要放大、清晰,其他部位採寫實技巧。
第十章:四大文明審美意涵向度的精要
10-1 審美意涵向度在記錄些什麼
純粹形式美感需要意涵的連結,才會進入人類的集體記憶,這是所有文明最早期也最純粹意涵美感落在「象徵」表達方式上:
10-2神話敘事的分類
神話敘事包括文明起源、民族起源、國家起源這類的集體記憶。在史詩上的分類:
概念分類 |
文明裡集體記憶 |
希臘史學 |
神話、史詩、歷史 |
羅馬史學 |
神話、英雄、故事、歷史 |
波斯史學 |
神話、列王記、歷史 |
印度史學 |
發源處口述神話、在地化口述神話、歷史 |
中國史學 |
神話、神仙列傳、歷史 |
希伯來民族史學 |
神話(自信奉耶和華後)、史詩、歷史 |
神話是人類文明起源處的「人文想像」,人文想像無須對「證據負責」更無須對「歷史負責」,只對「詮釋」負責。
就民族集體記憶來進行範疇的重要分類有:
類別 |
項目 |
說明 |
|
文化史的神話分類 |
自然性質的口傳神話 |
處於「無文字」時期,滿足人類對自然萬物秩序的詮釋 |
|
宗教性質的口傳神話 |
處於文字形成變動期,滿足「宗教權力」與「宗教秩序」詮釋 |
||
後製神話 |
文字已成形,滿足創教者所設定或想像的人間權力 |
||
功能史的神話分類 |
人的神話 |
宗教神話 |
以功能的明確性及與人類的關係來想像神的位階關係,是擬人化的想像 |
單一神話 |
只就某種特定人間秩序、人間技藝或特定知識負責只有一位神址就可完成。 |
||
自然順序神話 |
介於宗教神話與單一神話之間,包括宇宙生成神話(所謂開天闢地神話或創世紀神話)、民族起源神話、災後復生神話(所謂大洪水神話或年獸神話)等等 |
||
物的神話 |
指神話裡沒有類似於人的主角的神話 |
10-3 中國文明的審美意涵精要:神話敘事
神話敘事的三大塊應該是天子道、道教與中國式佛教。天子道表面上是儒家學說主要內容,中國式佛教骨子裡與印度佛教毫無關係。
10-3-1民族神話
其一,天子道或天子教
天子道的形成是無形的,所以天子道並不是宗教。不管是口傳歷史還是後製神話,中國文明裡的民族神話特點就是解釋自然現象者少,為補述人間權力秩序正當性者多。神話建構於口傳歷史時期(商朝中期以前)如遂人、伏羲、神農、神農即在紀念鑽木取火、符號記事與農業醫藥的開始。
10-3-2宗教神話
其二,道教
道教的神話故事一直與時並進,同時與民俗宗教分享此神話故事,當然也與民俗宗教分享此神話故事,當然也宗教的靈媒、乩身、自發性巫師水乳交融的的愉快共存了。
其三,佛教
佛教在印度盛行近七、八百年,佛教的神階系統在印度本土發展的想當有限,大部分的佛教神階系統與佛教神話,基本上是佛教北傳後在中亞與中國所建構出來,而圖像學的象徵系統,也以中亞與中國藝術作品裡最為豐富,東南亞次之,印度最少。
10-4 西方文明的審美意涵精要:神話敘事
10-4-1,民族神話:而希臘神話西方最主要的民族神話就是希臘神話,希臘神話形成的時間大約在希臘民族的整合時期,就是藝術史上的前希臘時期。
10-4-2,宗教神話:西方文明第二個重要的神話敘事是基督教的宗教神話。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大體分為東正教、天主教、新教。新約與舊約聖經成為西方藝術創作詮釋的重要主題或題材,特別是長達千年的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時期。
10-5 西亞文明的審美意涵精要:神話敘事
10-5-1民族神話:記述《吉爾伽美什》史詩
10-5-2宗教神話:兩河流域宗教形態與古波斯的宗教和回教為內容
10-6 印度文明的審美意涵精要:神話敘事
10-6-1,民族神話與宗教神話的合一
10-6-1-1史詩《摩柯婆羅多》:形成於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故事主軸在描述北印度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史詩《摩羅衍納》:形成於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二世紀之間。
10-6-2印度教的宗教形態
印度教泛指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這一支不同教義的宗教系統。印度教教派隨時隨新神話出現而不斷變化的,在印度教派如下:
克什米爾濕婆派 |
崇拜濕婆神像 |
聖點派 |
均崇拜濕婆神像 |
獸主派 |
宣稱《濕婆經》為主要經典 |
性力派 |
以濕婆的配偶難近母、毘濕奴的配偶吉祥天或梵天的配偶為崇拜對象 |
毘濕奴系統的潘查拉脫派 |
以毘濕奴為崇拜對象,也與民間生殖崇拜習俗結合 |
毘濕奴系統的薄伽梵派 |
以毘濕奴為崇拜對象 |
太陽神派 |
以吠陀神祉裡的蘇利亞與印度史詩裡的太陽族後裔的傳說結合所形成的印度教之派 |
第十一章:敘事設計美感操作方法
11-1 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
11-1-1 後現代建築興起於1960年代末期
范裘利前後花了三年時間(1965-1968)寫了一本《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被譽為重要著作。從此後現代建築聲勢興起,終於成為一股設計風氣。
11-1-2 後現代設計興起於1980年代初期?
(一) 除了技術的專精以外,好不好看、像不像、表情豐不豐富、象徵意涵多不多都是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二) 設計語意學的興起:設計作品注重系統造型符碼的探討,興起了產品語意的探討。
(三) 拉丁風味的對抗(對抗於條頓風味):1960年代末期起,一種反包浩斯的情緒蓄勢待發。到了1980年代更明顯一種反文化與反美國文化的情緒普遍在法國和義大利形成,而在義大利更以拉丁風味為號召。
11-1-3 敘述設計指的是什麼
(一)設計作品會說故事
(二)設計作品的造型表現有一定的主題、子題、題素
(三)作品有豐富的表情
(四)以各種造型符號,達成目的性吸引力
(五)不只追求形式美感,也追求造型意義。
11-2,敘事設計在後現代設計中的角色
(一)形式操作:目的為達到不擇手段達成美感的創造
(二)意外操作:不能歸納於「(追求美感的)形式操作」與「意義操作」的空間操作(形體,空間,構造的操作)都可歸於意外操作。
(三)意義操作
11-3,敘述設計或敘事設計的思潮
敘述設計這樣的稱呼派別到了1990年代中逐漸出現,以下為敘事設計思潮。
(一)藝術學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回復藝術術科原有的傳統:說故事
(二) 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探究造型元素的表達能力、歷史上的造型元素有哪些以及造型元素的文法。
(三) 劇情模擬在工程上的應用:1970年代工程界從熱極一時的電腦數量模擬到道路開發交通流量的情境模擬。
(四) 後消費時代與主題遊樂園的興起:1970年代步入後消費時代,主題樂園的興起,建築或設計具有說故事的能力。
(五) 語意學與論證結構:語意學就是指雄辯術,在廣告設計是重要的設計手法。
(六) 展示設計上的故事板到情境設計
(七) 文本論與文脈論:文本論與文脈論主張建築設計作品最少要能與臨接的環境融合。
(八) 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
11-4 敘述設計或敘事設計的手法
(一)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諸如掛畫有顧式或意義的表達。
(二)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下衍生的設計手法:以局部造型來表達,元素的運用。
(三)劇情模擬所衍生的設計手法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興起後衍生的設計手法
(五)語意學與論證結構所衍生的設計手法:在視傳上較常見。
(六)情境設計所衍生的設計手法:將物件進行造型上的拆解
(七)文本論與文脈論所衍生的設計手法:文脈主義的觀點,作品要融入兩個文脈(環境)。1.實質環境。作品的不同面向,怎麼與對應環境對話;2.時間文脈。作品如何表達出業主大勢時局的立場與看法。
(八)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所衍生的設計手法:形式操作→意外操作(機能主義、幽默主義、玩笑主義)→意義操作
参、心得
藉由此書《敘事設計美學》,認識了西方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與四大文明美意涵向度的精要,以及宗教敘事、文化等,釐清敘事的觀念。
最後一章節釐清敘事設計的思潮與手法。敘事設計雖然不能涵蓋所有的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但以敘述設計這樣的概念來理解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更能體會外表造型以外的不少內涵與意義。